15861564313
才标视频
回到顶部

2018年全委工作计划

来源:才标网   2018-11-03 18:07:49

 今年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增长15%和13%;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2800亿元、增长19%,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00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20家,其中工业企业85家左右;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达到0.73,成套设备和传统产业整机产品信息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和电子商务的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3.5%。

  就工作重点而言,首先是在规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要以人才国际化、技术高端化、产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为方向,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智能电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规模和效益增长点。围绕主攻高端、打造研发领先产业链;填平补缺、打造体系完整产业链;强化弱项、打造均衡发展产业链;前后延伸、打造综合配套产业链四大重点,充分发挥产业联盟作用,加强联合攻关,大力发展有本地特色和差别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突出抓好新兴产业领域400项技术进步项目,培育一批优强企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和国际合作示范(试验)区。

  在高端发展主导产业方面,要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集约集聚和绿色制造为方向,进一步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改善结构,引导工程机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现代通讯设备、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向研发和营销两端延伸,推进核心部件、关键材料、重大成套装备的自主设计和制造,提升产业高端化水平。引进和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基地型、旗舰型重大项目,引领主导产业高端发展进程。

  在升级发展传统产业方面,要认真组织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两化融合、品牌战略、节能减排、淘汰落后、集聚发展、兼并重组等为工作着力点,实施一批处于产业链高端的重大项目,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名品新品。继续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三年滚动计划,努力提高纺织、冶金、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增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构建传统大产业的竞争发展新优势。

  在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要紧密结合产业信息化、竞争国际化和服务专业化的新特点,依托我省制造业优势,重点发展生产性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科技咨询、金融及担保、节能服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企业实施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培育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产品供给主体,着力培植总集成、总承包等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园区集中,推进两化融合产业服务园建设,培育、认定一批示范园区。

  我们将今年的主要工作措施概括为“十个重抓”:

  1、重抓当期运行,确保持续增长。一是继续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进一步完善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系统,重在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监测对象再扩容,并加强相关数据的深度分析工作,更加客观全面、科学及时地反映全省及各地经济运行情况。二是加强生产要素组织调度。切实做好以电力为主的能源保供工作,提请省政府高度重视“十二五”乃至今后较长时期的电力供需矛盾,推动各有关方面持续实施电源点建设。加强外省煤炭组织调运,有效保障电煤需求。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相关保供主体的沟通联系,着力稳定成品油供应,积极争取气源,保障居民和企业用气、用油的需要。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编制有序用电方案。完善重点物资运输协调机制,保障重点物资运输通道顺畅,一如既往地加强对春运的组织调度。引导企业多渠道筹集资金,改进银企洽谈活动方式,提高履约率和实际成效。加强与国土部门协调沟通,争取有更多的重大技改项目获得土地点供。三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重在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全面提升市场营销信息化水平,把握扩大内需新机遇,扩大江苏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和占有率。以新兴产业为重点,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引导企业更富成效地开拓国际市场。

  2、重抓企业主体,强化创新能力。一是完善创新体系。以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从事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企业为重点,继续开展国家和省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公共技术平台认定评定工作。二是支持新品开发。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引导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围绕重点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进行研发攻关,实现技术升级。制定重点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计划,从今年开始每年认定一批先进制造业新产品,进一步加快工业领域产品更新换代进程。三是促进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启动高成长型企业培育、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成果转化“三大工程”。认定100家高成长型中小(民营)企业、100个中小(民营)企业专利新产品、100家创新能力建设示范企业,充分发挥其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影响和带动作用。以现有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培育一批中小(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示范区。

  3、重抓链片集聚,优化产业布局。一是配套联动发展,打造重点产业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要龙头企业,健全完善、强化延伸重点产业链。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集中力量进行填平补短,促进产业链向研发设计、自主创新等高端环节延伸,促进上下游产业协同联动、配套发展,增强招商选资凝聚力和产业整体竞争力。二是集约集聚发展,提升产业集聚区。推动产业集聚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要以规划先行、政策促进、环境吸引等多种力量推动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入园进区,建设一批重点产业集聚区,形成以点带面、资源整合、特色鲜明、多极增长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三是错位特色发展,建设“四沿”产业带。在继续提升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沿江基础产业带发展水平、继续拓展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我省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沿海一线特殊的资源和环境优势,重点发展大型石化、冶金、钢铁和现代装备制造等高端重化工类产业,引进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临港产业、海洋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加快建设新能源、造纸、船舶、海工装备、物流、海洋医药、海洋化工等特色产业基地,形成充分体现沿海资源秉赋特点的临港和海洋产业发展带,辐射带动腹地地区的经济发展。

  4、重抓两化融合,突破应用推广。一是抓好示范试验区建设。深化南京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的有关工作,组织省级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和社会领域信息化应用示范项目的申报评定。力争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有实质进展,建设一批示范试点工程。继续建设、提升两化融合产业服务园区,打造生产性信息服务业新亮点。二是加快企业两化融合进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以及研发、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环节的综合集成,加快形成全方位推进、全行业覆盖、全流程渗透的发展格局。组织实施以“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升级”为内涵的“百千万”工程,支持400家企业先行先试,年内评出一批示范企业。三是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寻求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可行途径和有效方法。加快教育、劳动保障、区域卫生、社区服务等社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和智能农业、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智能环保、智能灾害防控、智能医护、智能家居等民生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不断放大信息技术惠民效应。四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信息安全管控。扎实推进全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重点推动无线城市建设,建设南京青奥新城等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强政务信息系统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协同处置平台建设。强化部门职能,服务发展大局,进一步提高无线电管理水平。

  5、重抓增量投入,提高技改成效。一是注重政策引导。编制并发布《2011年重点工业投资项目计划》、《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重点技改项目计划》,更好地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落实进口重大技术装备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围绕自主开发、成果转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信息化、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实施项目的储备和开发。二是推进项目建设。继续组织实施“双百工程”,加快100项重点技改续建项目实施进度,确保新开工100项重大技改项目,发挥重点项目对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建立并不断完善省级新增长点项目要素保障、银企对接、难题会办等工作机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和投运产出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加强考核督查。评选年度技术改造先进企业和示范项目,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引导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不间断技术改造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6、重抓节能降耗,倒逼转型升级。一是落实节能目标责任。组织对13个省辖市政府及“千家、百家”企业2010年及“十一五”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及时向社会公告考核结果,同时尽快分解落实13个省辖市及有关部门“十二五”和今年的节能任务,并动态予以督查推进。二是严控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完善能源消耗预测预警机制,加大对能源消费和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地区的用能调控力度。修订《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推动建立全省统一、全面覆盖的固定资产投资能评制度。继续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任务。三是实施重点节能项目。对冶金、化工、建材、纺织、电力等重点行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以技术节能为主要手段,加快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大型企业能源中心建设,力争形成不少于3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编制发布重点节能技术应用指南,选择一批技术先进、应用面广、效果显著的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实施节能示范项目。加强节能发电调度,继续推进能效电厂建设。四是开展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行动。以能效对标达标为重点,充分挖掘企业节能潜力。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和机制,发展节能服务产业。五是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以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生态链接技术应用为重点,实施一批示范项目,塑创一批示范企业。积极推进机电产品再制造和包装节材代木试点。支持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化示范项目,组织50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7、重抓兼并重组,壮大优强企业。切实加强指导协调工作。提请省政府尽快出台《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兼并重组的总体思路、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境实施兼并重组。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综合运用财税、金融、土地等扶持手段,对兼并重组企业的重大项目给予支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兼并科技型企业和研发中心,走捷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网上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提供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和兼并重组个案的信息咨询服务,为各类企业在兼并重组过程中依法高效处理资产关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围绕“三大计划”,提出促进企业做强做大的政策建议,聚合财税、人才、发展空间等要素,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年内要加大对营业收入近百亿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力促其早日登上百亿台阶。要特别注重在企业重组过程中实现机制和管理创新,务必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建运作机制,为建设百年企业打下体制基础。

  8、重抓质量品牌,优化产品结构。要全面建立品牌创建推进机制,引导企业把品牌创建工作纳入“十二五”发展总体战略,使全省品牌经济份额在今后五年有较大幅度提高。要围绕行业共性难题,组织一批重点难题攻关项目,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要加强技术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各地特色产业建立更多的国家级质量技术检测检验中心。培育质量管理标杆企业,继续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创建活动。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工业经济提升发展层次的重要举措,各地要积极鼓励支持企业主导和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订工作,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

  9、重抓服务体系,扶持中小企业。全省各县(市、区)年内应100%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以此为依托加快建立和完善共性技术创新、创业培训、融资担保、电子商务等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全方位服务,营造经营者普遍认同的优良环境。编制担保行业发展规划,完成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工作。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网建设,每年至少为4000家企业发布融资需求信息。加强对上市后备企业的分类指导,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集合短期融资券和集合信托计划,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力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大力促进中小企业集聚集约发展。以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为核心,支持产品关联度高、加工能力强的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形成专业化分工科学合理、上下游产品配套衔接的布局体系。

  10、重抓军民结合,促进融合发展。将军民融合产业纳入工业经济总体规划,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军工产业,争取更多的“军民结合”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搭建双方互通的信息交流平台,开展军民两用高技术信息资源发布工作,加强对民间投资的信息引导。有重点地支持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军民两用高技术孵化器。突出产业特色,在军民结合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建设“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园区)”,有目的地推进其集聚发展。

  做好年度重点工作必须加大工作推进力度,首先要落实各项政策。加强对国家、省产业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估分析,提出进一步落实政策、完善政策的工作建议。积极争取国家重点项目及专项资金支持,提高项目实施质量;用好技术改造、节能和循环经济、软件和集成电路、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等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其对产业发展的引导推动作用。其次要树立示范标杆。出台重点产业链上的基地型、龙头型企业、骨干企业和高成长优势企业,以及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担保机构信用等级等认定办法,建立健全新型工业化进程、“两化融合”水平、产业集聚区及示范基地层次等评价体系,形成鲜明的工作导向,为区域、行业、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定位目标、指明路径。第三要加强工作考核。以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的指标体系和贴近实际、不断完善的方式方法,对各地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年度综合考核,以此推动关键措施的落实和发展成效的提高。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设计服务
省力
自主查询 省时省力
设计服务
省时
当天签约 当天申报
设计服务
省钱
专业顾问 价值评估
设计服务
省心
法律团队 售后无忧